在澳洲久居的华人,
可能都有这种感觉,
在一个社区住着住着就不想走了。
在一些移民社区里,
有很多人移民到澳洲几十年,
都一直住在一个社区。
见证一个移民社区数十年的发展巨变,
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澳媒前段时间做了一个采访…
移民的聚集地,多元的社区
ABC前段时间对一个历史悠久的移民社区做了一个采访,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些来澳洲的移民不管是久居的年长者,还是新的年轻人,却对这个社区有着不一样的想法。
(图片来源:ABC News)
而这个社区就是Footscray。
住了很久的人表示:
Footscray发生了很多变化。
亨利·汤普森·休恩(Henry Thompson Huynh)——我是一名音乐人。我在Footscray已有38年了。当我来到澳大利亚时,在摩尔街上的一所房子是2万澳元。现在为100万澳元。
(图片来源:ABC News)
崔莉莉(Lelee Tran)——我来这里已有16年了。这里位置都靠近城市,我喜欢这个地区。我们在1985年左右购买该房产时,房产价值仅为50,000澳元,但现在已经翻倍了。
(图片来源:ABC News)
新的朋友表示:
这个社区很有魅力!
杰克·布兰特(Jack Brant)——这绝对是一个文化大熔炉。我们喜欢Little Saigon的水果和蔬菜,食品,啤酒。与墨尔本其他大部分地区相比,住房价格实惠。
(图片来源:ABC News)
艾玛·贝托迪(Emma Bertoldi)——这个社区很美丽,周围有很多真正的原始街头艺术。
(图片来源:ABC News)
塔尼亚(Tania)——近年来,有很多国际学生来Footscray。我搬到这里是因为它非常方便,非常近。这里有许多亚洲文化因素和餐厅。我喜欢。
(图片来源:ABC News)
这些移民深爱Footscray的原因
这么多社区为什么偏爱Footscray?
在ABC的采访中,
很多人都表示爱这个社区,
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太好了!
(图片来源:ABC News)
//一,黄金位置//
Footscray区位于墨尔本中央商务区以西6公里,面积大约有 5 平方公里。
专家表示Footscray区现在的重建历程与几年前Richmond区的发展十分类似,两个区均位于市中心4.5公里范围内,因此Footscray有望快速成为第二个Richmond。
同时Footscray区到墨尔本中央商务区相当的方便,有公交车,电车,地铁可直达。
所以很多国际留学生很喜欢Footscray。他们倾向于住在城周围,而且热闹点的地方。而Footscray对于他们来说就很适合。
在加上Footscray区有维多利亚大学的两个校区,本身就聚集了不少留学生。所以整个社区都洋溢着年轻的生活氛围。
//二,生活便利//
不仅留学生喜欢租住在这里,不少新移民家庭也喜欢住在这个社区。这里有玲琅满目的商店和热闹的集市Footscray Market 以及Little Saigon。
Footscray Market是一个售卖海鲜、蔬菜水果以及各种新鲜肉类的大型综合市场,里面有澳洲当地及亚洲各国特色的美味餐馆。
Little Saigon新小西则销售各类亚洲产品,从热带水果到家用电器,绝对是丰富的购物地带。目前被斥资910万澳元拆除重建后,会给社区居民带来更多便利。
//三,都市活动中心//
这里还有号称墨尔本九大购物中心之一的Highpoint 大型购物中心。
此外,政府斥资15亿澳元建造的世界一流公立医院——Footscary Hospital项目的落地,也将会让这个社区变成更具活力的健康中心。
(图片来源:Premier.vic.gov)
据悉在维多利亚州政府推行的《墨尔本规划》(Plan Melbourne)中,Footscray区已经被视为重点规划中心,该计划预将该区打造成“都市活动中心“ (Metropolitan Activity)。
政府还宣布拨款260亿澳元为其发展铺路,增值前景不可估量。
这才是不会后悔的选择正如前面所说,不少人以前在这里买了房子,随着社区的发展现在已经回报颇高。
而相比Brunswick 、Prahran等已经经历规划发展的地区,Footscray区目前的房屋销售中位价要低很多,为该区带来很大的投资潜力。
此外据联邦银行预测,到2020年,强劲的人口增长,已经供应短缺,会造成公寓短缺现象。
同时,Urbis的行业报告指出,Footscray区的中位公寓价格在过去十年中以每年6.7%的速度增长,高于大墨尔本地区的平均增长率。
而最近一个项目的即将交付让这个区变得更加值得投资——
活在墨尔本,
就要活在有趣精彩的Footscray,
而买在Footscray,
就要买在实在的LIVE CITY。
LIVE CITY,是墨尔本内城最大的综合体项目,由中国知名上市地产开发商——富力集团精心打造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studyofnet.com/504239271.html